師佛開示:所有的佛法全是為入三摩地而準備的。不入三摩地,再多善行與辯才仍在念頭的風裡打轉;一入三摩地,佛性自顯,腳下的路也就亮了。
要走到這一步,先識「心」。人的念頭大致經過五步:散亂 (念念奔逸)、昏沉 (覺照提不起來)、受境干擾、專一不二,最後是止念:念息而覺現。前三步像海面遇風,浪頭相逐;專一入三摩地好比潛入海中,深處本自寂然,這是有智三摩地 (專一而明,一念照見)。更深時,海與浪的分別不見,主客俱泯,惟餘不住相之微明,這是非智三摩地。
《真佛經》說:「以『無念』為正覺佛寶。」我認為:無念有許多入口。例如前念已滅後念未生的一瞬、大樂高峰、打噴嚏或打呵欠時的頓歇、深眠的空寂等。它們都算無念,只是短、難認、不容易把握。重點不在挑哪一個入口,而在學會:讓念生、讓念滅,不抓不住,如所謂「童子觀畫,不著於心」。因此,真正的「無念」,是有念而不隨、有念而不留;念起,心不被牽;念過,心不積滯。此時善惡不再翻新,業因也因「無緣」而暫不現行 (指當下不相應,並非否定因果會在緣具時成熟)。
非智三摩地,顯現的不是呆木,而是空而能覺、覺而不取的清明。以此為基礎,我們就能理解淨光(佛性光)。生活裡,它多半像霎閃:嬰兒未被妄念染時的清亮、前念後念之間的一線明。因為太短,往往認不出。禪修時,專注於一而住於無念,這份清明可由瞬轉長、由微轉亮成為可住持的一段「長明」。至於中陰狀態,心輪放開,如秋日無雲的虛空光明現前。那是佛性光最長、最清楚的一次顯現;若能於當下認出並融入之,便得大解脫。密教瑜伽士所學,是在「無修、無整、無治、無亂」中住持這份明。
讀者或許會疑惑:「石頭也不動,也算不算在三摩地?」我們要的不是「不動」本身,而是空明不二、能照能用。佛性是活的;石頭之不動無覺照與慈悲,行者之無念則能生智慧與悲心。
真正的障礙,不在外境,而在「我」。一旦自覺是 somebody —— 自許再來人、大根器、上師、法師,我慢便悄悄滋長,目光向下、耳朵向外,定力難向內生長。真正的瑜伽、相應、合一,是學做 nobody:這不是自卑,而是認清萬法皆幻,肯放下我執、成見與分別,給佛性讓座。合一不是「我」去成就,而是「我」讓位,讓佛性自己顯現。
方法上,密教行者修三摩地,手印、咒語、觀想是正道階梯:以咒清淨語、以印調伏身、以觀淨化意;但入深定時,印會停、咒會寂、觀會亡,否則仍在有智之境。正行時,憶持本尊,放下觀念與成見,捨棄自我,讓本尊與本我相融。因本尊即佛性,我之本心亦是佛性;一相應,累世惡業與眼前煩惱,如霜遇朝日。這個過程,我們務必恭敬承持根本上師的開示與儀軌,方能不偏不倚、穩步深入。
最後回到「安住」。《金剛經》說:「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若把空性當成另一個「住處」,反添一層執著。要知道,究竟的菩提心,是勝義菩提心 —— 於空性中生大悲,於大悲中不離空性。證悟者仍然在世間作善、不作惡,但在「無所住」中起心,不結新業;這正是定慧雙運,也是 nobody 的力量:做事而不立一個「我」來做,成就而不立一個「我」來受。當我們不再忙著扮演 somebody,心自然有空間與萬法和好;當我們肯把座位讓給佛性,三摩地就在當下,淨光也不再只是匆匆一閃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