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 期為大家介紹的三冊文集導讀,皆是出版於 2015 年的三本文集,分別是 盧師尊第 244 冊《心的悸動》,第 246 冊《自己與自己聊天》,這 2 本都是屬於「般若哲思」的系列著作。第 245 冊《古里古怪集》則是屬於「靈異神變」系列的著作。
2015 年的 盧師尊已壽高七十一,字 2006 年出關至今,轉眼間已 9 年。不論閉關或出關,盧師尊照常日日寫作、修法、運動、畫畫,或許場所變了,但日復一日的精進修練,卻不曾改變。或許真是年紀的作用,盧師尊的文章,讀來總有些許淡淡的愁思,應該是文字裡加了一種名為「時間」的調料,特別讓人品之有味。
這個「落日」,我覺得:沒有激情。沒有極端。沒有殘酷。沒有退藏之勢。沒有活埋。沒有海葬。因爲蛋黃躲在淡雲的後方,突然之間消杳不見,倏地不見。在你的眼睛眨一下。就不見了。我想:「將來的我,在人們未及想之下,就離開了眾生的視線。」這是「美」的。「唯美」。
在第 244 冊《心的悸動》〈「關島」的落日(序)〉中的這一段話,讀來便有著淡淡哀傷,因為「時間」。生命的不可逆,讓弟子們分外珍惜每一次與 盧師尊的相聚與相遇。而閱讀 盧師尊的文字,又何嘗不是一種更精緻細微的精神交會呢?同樣令人心生悸動。
第 245 冊《古里古怪集》,雖然同樣以靈界故事為主,但卻不是驚心動魄的長篇因果故事。相反的,這裡出現的無形靈眾,所謂人死鬼生,更多是如你我一般的芸芸眾生。祂們在往生後,因種種的貪嗔癡、愛恨情仇,而有所執著,因此被困於一方小天地中,而與陽世之人產生種種的因緣糾葛。
有因言語齟齬便一怒投環的比丘尼。有葬入公墓卻還惹事生非,讓陽世老公頭疼的亡妻。過去 盧師尊被買凶襲殺,受雇的黑道頭子,竟在夢中遭神明鞭打,最終作罷。有色誘眾生的畫中仙,被 盧師尊降伏度化。有為求供養而作弄住戶的地基主…。其實無形靈眾跟陽居者無異,都受七情六慾所束縛,唯有守戒修行,自淨其意,才是解脫之道。
第 246 冊《自己與自己聊天》,是開悟者的自問自答。在這三本文集中,可說立意最高。因其強調之處,都是心境的細微變化。心才是修行的本源,心有所「悟」,一切言行,便有翻天覆地的變化。然而,要真正心有所「悟」,又豈容易哉。不過沒關係,我們沒悟,但可以看 盧師尊悟了什麼。盧師尊是真實開悟者,是無上大法王,《自己與自己聊天》書中的開悟智慧多如牛毛,只要您願意靜下心來,細細參悟品味,定也能有所領悟。

第 244 冊《心的悸動》,書冊副題為「散文與詩」,是 盧師尊以他開悟者的視角,將佛陀一直以來教導「入世」與「出世」的教法,用「心」去裁量而寫出來,使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書內藴含有:空靈、實用和樂趣。回顧 盧師尊過去的二百四十三本文集,無論是屬於那一類主題系列的書冊,全是運用「世出世間法」的對比,讓讀者察覺到,「世間法」和「出世間法」原是融為一體的,並道出了兩者在世間相輔相成的關係。正如在《六祖壇經》裡所說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」的道理。
這本文集以序文中海面上「落日」剎那的自然美景,象徵著生命旅程的短暫,教人知珍惜「時間」的重要性,然而,尋求解脫輪迴,或是繼續留在六道輪迴之途,卻又是眾生一念間的抉擇。於是,盧師尊在此書上,以他淡然自若的處世態度,說出了般若智慧的見解,引用佛法帶領讀者去觀察周遭的人事物,去剖析人性,引導他們觀照自身(眾生)的念頭,從中察覺到本自有的真性。譬如盧師尊在書上寫出觀看「落日」的感觸,就有與一般世俗眼光的不同之處,充滿著「百花叢中過,片葉不沾身」的禪宗意境:
「這個『落日』,我覺得:沒有激情。沒有極端。沒有退藏之勢。沒有活埋。沒有海葬⋯。我想:『將來的我,在人們未及想之下,就離開了眾生的視線。』這是『美』的。『唯美』。」
文集裡也有引述現今世間的顛倒現象,指出現代人的眼光,只追求眼前「美好的外表」,好像密教的內修成就,很難獲得普遍的尊重及認同,即是說,那些以往對佛教的傳統觀念,正逐漸被現代的價值觀所影響著,現時佛教大部分派系的團體,追求的全是外在的表面,而忽略佛陀教法的內涵。這也說明在娑婆世界裡,「時移世易」是避免不了的自然現象,最重要的仍是謹記學佛的初心:
「現代人總是認同,建大寺院的。建大醫院的。擁有龐大傳媒體的。人多勢眾,名氣超大。至於:無形的成就,你成就再高,也難獲得認同。內斂的時代過去了!」
盧師尊在這文集中,亦有以散文與新詩的優美詞句,引導讀者去參悟人生哲理,而知走向真正的處世之道,例如在短暫的生命裡,要懂得聚集資糧:靈性、修養、善業、品味,一點一滴的累積;尚要看破世間事物的規律:名位是會過去的 (變易)、金錢是會過去的 (盈虧)、美色是會過去的 (遲暮),唯有「真如」長存,才能讓人們知道生命的存在意義,不會侷限在世俗的框架裡,以至從世間法到出世間法的階段。
書冊的篇幅內裡,並提到修行心境的指導,融合著眾生「做人處事」的態度,事與理的彼此圓通,乃至實踐佛陀教法的「無諍」精神:學佛者修的是身清淨、口清淨、意清淨,修行全在於提升及淨化自身的心靈,人與人之間無諍,世間便將呈現一片祥和的景象⋯。因此,唯願讀者在閱覽之中,浸醉於字句的法味與詩意的同時,再ー次帶給你們的、心之悸動。
樹葉在飄落
我能仔細的聽
我雙眼閉上
好像始終沒有醒
其實很靜很靜
雲破月來花弄影
心如鏡
落紅滿徑
天知地知你知我不知
就是這一種光景

第 244 冊《古里古怪集》,是 盧師尊再一部「靈異神變」系列的創作。多年來,讀者們其實已經非常習慣 盧師尊筆下的靈異世界。只是透過 盧師尊筆下的描繪,讓一般普羅大眾也能對鬼神界的無形靈眾有更清晰的了解。
雖然一般人若無修行,幾乎一生中都不太可能與無形有所交集。但其實在某些因緣際會下,透過特定的方法或途徑,凡人也是有機會與無形鬼神陰陽交會的。在〈菊芳的父親〉一文中,便提及 盧師尊弟子家中長者,經常在夜半起床如廁時,遇見無形鬼眾而求助 盧師尊的案例:
我對菊芳說:「妳父親已具有陰眼,所以能看見鬼,一般人只是肉眼,看不到的。看見了鬼,不用太驚訝,人不犯鬼,鬼不犯人,人若行得正,夜半敲門心不驚。」菊芳聽了,默然!我說:人如是。鬼如是。
我曾對一位醫師談及見鬼事。醫師說:「幻覺!」我對醫師說:「人間,也是幻覺!」醫師莫名其妙。
神異之事,除了直接幻化現形,也有透過天光雲彩顯化。在 盧師尊的生平中,這樣的神變之事,也是平常。在〈向虛空揮毫〉一文中,便記錄下了 盧師尊的神異瞬間:
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二曰傍晚七時,我們走出西雅圖雷藏寺的餐廳,走到「眞佛密苑」之門前。抬頭望天。大家「哇!」的一聲。虛空出現像潑墨一樣,空靈的神韻令人著迷。我突發奇想,觀想自己拿巨大的筆,向虛空中揮毫。只一剎那,現出一道彩虹,一道紅光。彩虹在上,紅光在下,成一「之」字。三十多個人,全部目瞪口呆。…
關於人與鬼神的陰陽交會,還有一種常見的途徑就是夢示傳訊。在〈靈骨塔之魅〉一文中,盧師尊有一弟子妻子往生後,葬於公墓的靈骨塔,之後卻頻頻在夢中對其夫控訴,靈骨塔內有一魅,控制所有亡魂為僕役,包括其妻在內,不堪其苦。弟子向 盧師尊求助,經 盧師尊建議,弟子找了該地的土地公、城隍爺,卻都無動於衷。最後 盧師尊秉告玉皇大帝,才知是其妻誣告,所謂「靈骨塔之魅」,不是魅,而是神。如此也是奇事一樁。
除去少數陰眼體質不談,一般人若無修行,基本是難以看見無形靈界,但仍能透過特定的方法,感通陰陽。譬如以前民間流行過的「碟仙」,便屬於一般人與無形鬼眾的溝通方式,但較流於戲謔。還有一種在宮廟中施行,較為正式的觀神之術,稱為「觀落陰」,可以溝通陰間過世的先人。這種觀神之術,盧師尊早期竟也曾施行過。在〈輪迴變化〉一文中,便如此寫道:
我的「陰陽會」很奇特,蒙上眼睛,可以看見過往的祖先親人,祂們現在在六道輪迴的某一道之中。我唸咒。手持「鈴」及「尺」,以尺拍桌。「拍拍」有聲!約近一小時。蓮馨上師說:「先看見母親生前的相貌,後來消失不見,再來出現一位可愛小童子,活潑漂亮,眨著大眼睛。」我說:「妳母已轉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摩訶雙蓮池了!」眾人聽了歡呼!我想:度化眾生,有很多的善巧方便,「陰陽會」也是方法之一吧!
是啊,所謂眼見為憑,世人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,盧師尊如此寫作不怠,不就是為了希望能令眾生「啟信」嗎?

如 果你是一位開悟者,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?學佛者的終極追求,無非就是:明心開悟,解脫一切煩惱束縛。然而,畢竟能真正達到開悟境界者,世間幾稀矣。所以,我們只能想像,從 盧師尊一本又一本的著作中去想像。因為 盧師尊才是真正的開悟者,每一本書,每一個篇章,都是他明心開悟的智慧與結晶,字裡行間都有他通往開悟之境的口訣心要與蛛絲馬跡。
第 246 冊《自己與自己聊天》的特殊之處,在〈自己與自己聊天(序)〉文中,盧師尊如此寫道:《自己與自己聊天》,是純聊天式的,自己問,自己答。爲什麼自己問自己答?因爲:「自己最瞭解自己!」「自己瞭解自己是天縱奇才,自己才是眞正的開悟者!」問:「你是精神病患嗎?」答:「是的。如果世界上的一切有情都是正常,我當然是精神病患。」問:「你的意思是?」答:「反過來說,如果我是正常人,那全世界上的人都是精神病患。」問:「開悟者都是這樣嗎?」答:「是的。開悟者都『去校』了,精神病了,無法理解了!」問:「爲什麼會這樣?」答:「哈哈哈哈哈!太可笑了,人生是一場大笑話,笑死我了,眞是,你媽卡好!」問:「什麼事情,那麼好笑?」答:「我有笑嗎?」(這一句是關鍵)
是的,《自己與自己聊天》雖說是 盧師尊自我的對話,但通篇的文字氣息,卻與「五燈會元」系列的文及內容,極為相似。篇章中的文字與意境,都極其精煉純粹,如同禪宗公案般,似乎每一字一句,都是開悟者的機鋒智慧。令人不禁疑惑:開悟者都是這樣跟自己聊天的嗎?可仔細想想,還真是。所謂一悟永悟,開悟者既然已見天地,其胸襟與思維,如同站在台北101的頂層,極目遠眺,又豈是還在地面樓徘徊的芸芸眾生所能想像。
在〈人眞的很盲目〉文中,盧師尊自問自答,思維著開悟者的自我認知:
問:「你到底活著幹什麼?」我答:「現在我終於明白了,我根本沒有幹什麼!」(關鍵語) 問:「這又是什麼意思?」我答:「我舉一個例子,現在我一共寫了二百四十六冊的書,但,我說,我根本沒有寫過一個字。」問:「世人不會明白你說的!」我答:「釋迦如來也一樣說,說法四十九年,一箇字也未說。」問:「世人不明白佛所說!」我答:「我明白。」(佛陀確實沒有說法,我確實沒有寫作)問:「爲什麼你能明白,而一般人不明白?」我答:「我就是釋迦佛如來。」:「你這樣說,是不是,你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轉世?」我答:「只是等同。釋迦牟尼佛證悟的,也正是我所證悟的。」問:「口氣太大,你是不是妄自尊大?」我答:「我不管別人怎麼說,信或不信,疑或不疑,我始終是佛。」問:「大言不慚!」我答:「我是大言,卻沒有不慚!」
是的,這正是開悟者頂天立地的氣魄。舉手投足均為無言之說,落筆成行字字皆是「大言」,如此氣吞山河的聊天巨作,建議讀者們,再次細細品味參悟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