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〈卷第三〉
「阿難。汝常二時,眾中持砵,其間或遇酥酪醍醐,名為上味。於意云何。此味為復生於空中,生於舌中,為生食中。阿難。若復此味,生於汝舌,在汝口中,祇有一舌,其舌爾時已成酥味,遇黑石蜜應不推移。若不變移,不名知味。若變移者,舌非多體,云何多味一舌之知。若生於食,食非有識,云何自知。又食自知,即同他食,何預於汝,名味之知。若生於空,汝噉虛空,當作何味。必其虛空若作鹹味,既鹹汝舌,亦鹹汝面,則此界人,同於海魚。既常受鹹,了不知淡。若不識淡,亦不覺鹹。必無所知,云何名味。是故當知,味舌與嘗,俱無處所。即嘗與味,二俱虛妄。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」
再來講《楞嚴經》
「阿難。汝常二時,眾中持砵,其間或遇酥酪醍醐,名為上味。於意云何。此味為復生於空中,生於舌中,為生食中。阿難。若復此味,生於汝舌,在汝口中,祇有一舌,其舌爾時已成酥味,遇黑石蜜應不推移。若不變移,不名知味。若變移者,舌非多體,云何多味一舌之知。若生於食,食非有識,云何自知。又食自知,即同他食,何預於汝,名味之知。若生於空,汝噉虛空,當作何味。必其虛空若作鹹味,既鹹汝舌,亦鹹汝面,則此界人,同於海魚。既常受鹹,了不知淡。若不識淡,亦不覺鹹。必無所知,云何名味。是故當知,味舌與嘗,俱無處所。即嘗與味,二俱虛妄。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」
舌知味卻無自性 味亦是虛妄
這個簡單的講,舌頭可以知道味道,但是這個舌頭知道味道,舌頭本身也沒有自性;味道本身來講,也沒有自性,同樣都是虛妄,並不是真實的,這個簡單講就是這樣子。
乳酥醍醐皆源於牛奶 卻不同味
釋迦牟尼佛舉例舉這個例子,剛剛講的酥酪醍醐,酪就是我們本身常常講到的牛奶,牛奶的結晶它就變成起司;起司的結晶就是乳酥;乳酥的結晶就是醍醐,很簡單,這是三種東西其實是一樣東西,都是牛奶變化的。我本人不能吃牛奶,但是我可以吃起司,我吃起司沒感覺,喝牛奶就不行,「乳糖不耐症」。起司再進一步就是變成乳酥,乳酥再把它提煉就變成釋迦牟尼佛講的醍醐。祂說:阿難你出去的話,每天早上去給人家托缽化緣,有時候人家給你這三樣東西,這就是上味,最好的味道的東西。或者午時你出去托缽,人家也給你這種味道這種東西,那你吃了就感覺到有這個味道。
舌頭很厲害 能分辨百味
事實上我們舌頭也是很厲害,你看蛋有很多煮法,水煮蛋就是一種,對不對?滷蛋也是一種;再來皮蛋也是一種;再來鹹蛋也是一種。你知道那個美國人去的話,我經常講 T-bone steak, egg and Hash brown。他就會問你那 T-bone 你怎麼樣說?Almost well down (接近全熟),接近well down。T-bone我就吃接近 almost well down,那 egg 怎麼吃?你要吃 sunny-side,over easy或者是 well down, eggs 有好幾種吃法,那 eggs 怎麼做,你都要告訴他,你說是不是?
《西藏王臣記》記載 意外發現食鹽
所以我覺得他們以前西藏人是不懂得鹽的,你知道他們沒有靠海,早期的。我看《西藏王臣記》,他裡面有記載。另外,還有看一本書《格薩爾王傳》那個時代,它有記載西藏人當時吃這個羊肉、牛肉,他們除了用火烤以外就是生吃,就是這樣子兩種而已。他沒有放什麼鹽,後來為什麼會知道有鹽?是因為有一塊肉掉到地上,撿起來以後他們烤了,吃起來說怎麼這麼好吃?原來山裡面有岩鹽,岩石裡面有鹽,他那一塊肉剛好掉在岩石的礦鹽當中的土地上,沾滿了鹽,所以他們燒烤出來變成很有味道,才知道原來世界上有鹽這個東西。
西藏食鹽 多來自湖鹽
所以他們檢查所有西藏的湖,有些是淡水湖,其中也有鹹水湖。有鹹水湖的地方就發達了,大家都去那裡,把湖水引到另外的地方讓太陽曬乾,然後再把表面上那一層鹽拿去。他們用什麼東西載鹽?用羊啊!用羊去載那些鹽,羊群裡面後面都有一包鹽這樣載走。鹽很貴的,你身上有一包鹽那不得了啦!那很貴的,因為他們沒有靠海,不知道海裡面是鹹的有鹽啊。後來有海鹽以後,鹹水湖的生意就不好。本來鹹水湖的生意周邊,只要你住在鹹水湖旁邊的都很旺,都發財了。
口味清淡 盧師尊驗血竟顯示缺鹽
所以那就是味道,鹽的味道,像 師尊吃的就很淡,他們給我吃的東西有些只是白開水去煮,不讓我吃太鹹,都是吃得很淡,吃的東西都很淡,真的是沒有胃口。所以我去檢查我的血液的時候,它都寫著缺鹽,我血液裡面沒有鹽,都是吃淡的啊。所以我缺鹽,缺鹽就沒有力,所以味道是很重要的,你吃的不能太鹹,因為鹹本身會傷害你的身體,也不能吃太甜,甜也會傷害你的身體,就是吃的比淡好一點就可以了。
味覺不來自舌頭或虛空 故無自性
鹹跟淡都是舌頭跟味有關係的,但是它們本身都沒有自性,它們一樣是沒有自性。為什麼沒有自性呢?那個味道不是從虛空來的,虛空沒有什麼味道;也不是你舌頭就有味道,你必須要舔到東西才有味道。舌頭它本身有味覺,舌頭是沒有自性的,像那個所謂的醍醐、酥酪、起司,它們本身的這個味道,也不是你舌頭產生出來的、也不是虛空產生出來的。
也不是那個味道,你如果不嚐,你就沒有那個味道。所以都是本身按照經文所講的,根本就沒有那個自性,你仰看虛空,舌頭伸出來有鹹的味道嗎?沒有啊!有甜的味道嗎?也沒有啊!什麼味道都沒有。所以舌頭本身是沒有自性,所謂的那些味道也不是從那個虛空來的,所以舌頭跟這個味覺都是沒有自性的東西,它主要經文是這樣子,講舌頭跟味覺都是沒有自性!
透過張健義 認識了「雅雅」
要不要我講過去?(眾股掌) 就是我讀讀軍校的時候,我去找一個同學叫張健義,去到那邊,張健義他招了逢甲大學三個室友,在那邊打麻將,旁邊坐了一個小女生。小女生怎麼來的?就是上回講過了去餐廳吃飯,這個小女生她一個人坐在一個桌子上吃飯,旁邊有空位,其他座位都滿了。張健義去到那裡就跟小女生講,因為座位都滿了,我們幾個人可不可以坐在這裡一起吃飯?一起吃飯聊一聊就聊得很熟了,張健義就說:吃完飯我帶妳去夜市走一走,好不好?那個小姐說:好啊!我們去夜市逛一逛,我還沒有去過你們台中的夜市。結果去到那裡張健義才講:糟糕!我忘了我已經約了幾個同學,在我住的地方要一起打麻將。最後那個女生也就跟著他們上到住的地方,他們就去打麻將,她一個人在旁邊。
我剛好去找張健義,去到那裡,看到一個女生坐在那裡,他們四個男生在那邊打牌。我就跟張健義講:你們怎麼把那個女生丟在這裡?他說要帶去夜市,結果他們打牌沒有去夜市。張健義就跟我講說:那你帶她去夜市逛一逛。
連續七年的火車之緣
這個就是認識的開始了,這是「火車之緣」,什麼叫火車之緣呢?我每個禮拜六一定坐火車從台中到彰化,晚上最後的一班火車,我從彰化坐回台中。禮拜天呢?她是從彰化到台中,我去車站接她,然後帶她出去玩。每一個禮拜六、禮拜天我們都見面,連續七年,禮拜六我從台中坐火車去彰化,到了彰化我就打一個電話,那時候是手搖的,搖了電話拿起來:「請接 2823。」她就接了。她家是開銀樓的,叫做「振成銀樓」(譯音),然後她知道我到了就過來接我,我們禮拜六就在彰化玩一個晚上,然後我就坐最後一班車回到台中再,再回到測量學校。
再換禮拜天我去(台中) 火車站接她,然後再出去玩,禮拜天她來台中玩,禮拜六我在彰化玩,這樣連續七年。我書上給她取個名字叫做「雅雅」,叫雅雅因為總是不好意思把人家的名字寫出來。七年你要做什麼,我是很純潔的,第一個講話,就是兩個人牽手講話、Hug、Kiss,最重要就是 Kiss,當然是有味道的 Kiss。怎麼不會有味道呢?對不對,Kiss 有很多種,那個跟一樣牛奶,只是 Touch 一下就沒有了。起司呢?就是碰一下。那酥呢?兩個都酥麻麻的,醍醐呢?味道就更深了,就這樣子而已。
舌頭與味覺 非因緣 非自然性
我講到這裡,就是講味覺,你知道舌頭跟那個覺受,我一講榴槤,常智上師他就在吞口水,他喜歡榴槤,馬上就聽到他嘴巴裡面有口水的聲音。師母也很喜歡榴槤,她實在是不能吃,她吃了以後會影響她身上,但是她也忍不住,這麼好的榴槤不吃幾口怎麼行?她馬上吃了,吃了又害怕身體怎麼樣。但舌頭本身來講,如果沒有讓你吃,你也會感覺到味道,但是舌頭本身來講是沒有自性。這裡釋迦牟尼佛是這樣講,那個黑石蜜吧,就是說你吃了醍醐,又吃了蜜,那味道是怎麼樣?就產生兩種味道。所以舌頭本身來講,是沒有自性,它會產生好幾種味道一起出來,或者綜合變成另外一種味道出來,意思是這樣子講。所謂的味道跟舌頭都是沒有自性的,非因緣,非自然性,它主要這一章是這樣子講。
與雅雅交往最久 終因距離而分開
那我講的比喻是說,我以前跟那個雅雅,七年以後她去找到台北的工作,所以就比較疏遠。這是以前我讀軍校的時候發生的事情,是來往最久的,但是我把人家放棄了,主要是距離太遠了。她到台北去工作了,那我在台中,其實也有商量過要怎樣,但是我媽媽嫌她「腳尖手嫩」(台語) 不會做家事。因為是銀樓的千金,她當然不會做家事。
師母是家務高手 機車門窗都會修
不像師母她什麼都會做,會做裁縫、會改衣服,什麼飯她都會做,再粗的工作她也能做,洗衣、擦地板、煮飯、煮菜、買菜,沒有不會做的。清潔還有修理,修摩托車、修腳踏車,門窗壞了都是她在修,我在旁邊看(眾笑)。都是師母在修,她是全能的,「萬佛手無極眼」(笑),師母很厲害的,以後再講一段師母的,那是我軍校已經畢業了,我在測量連。
另外還有幾個插曲,插曲就是小段一點。那個金馬號的車掌小姐,我連她的名字都稍微快要忘掉,我只是叫她「阿祖」(台語),他們叫她阿祖。她那時候真的很漂亮,你知道金馬號小姐都是挑出來的,嫁人都是嫁給議員,嫁給立法委員。那時候台灣公路局金馬號小姐就特別挑出來的,現在已經沒有金馬號了。
雨傘情緣 認識金馬號小姐
跟金馬號車掌小姐那是因為雨傘的關係,有一天我坐金馬號,車子已經到站了,外面下大雨,出來一定淋雨的。那個小姐看只有我一個人下車,她就拿一把雨傘說:這個雨傘借給你。我要還啊,怎麼辦?她說她家在台中,那個地方離我們那個地方很近。等雨沒有了我就送到她家去還給她,就認識了金馬號的小姐。
金馬號小姐 多年後竟寫信求開光
後來她寫信來到真佛密苑的「回信公司」,說她開了一家店要我去幫她開光,經過很多年以後我怎麼辨識妳?她寄照片給我看,就是她年輕時候金馬號小姐的照片,我說我認得妳,我一定認得妳。她是講說「我現在已經完全變了,跟以前不一樣。」這樣好了,我會經過很多同門那裡,同門大家都在那邊蹲著,有些跪著跟我打招呼。這時候妳要喊我是阿祖!我是阿祖!這樣我就知道是妳。
除去妙明真心 一切都是虛妄
後來我回到台灣了,她真的來。我走過去她跟我講:我是阿祖!我是阿祖!我轉頭一看,天啊!水缸。她以前那個金馬號小姐是身材很苗條的,現在怎麼變成胖胖歐巴桑,這些事都過去了,那是一小段插曲而已。總之,釋迦牟尼佛講的就是說非因緣,非自然性,都是沒有自性,沒有自性。真正有自性的,只有妙明真心是有自性的,其他什麼都是沒有自性,都是虛妄的。釋迦牟尼佛主要的在《楞嚴經》裡面,所講這十二觸就是舌頭跟味道,就是兩種眼耳鼻舌身意,然後乘以二就十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