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〈卷第三〉
阿難。譬如有人,以兩手指急塞其耳,耳根勞故,頭中作聲,兼耳與勞,同是菩提瞪發勞相。因於動靜二種妄塵,發聞居中,吸此塵象,名聽聞性。此聞離彼動靜二塵,畢竟無體。如是阿難,當知是聞,非動靜來,非於根出,不於空生。何以故。若從靜來,動即隨滅,應非聞動。若從動來,靜即隨滅,應無覺靜。若從根生,必無動靜。如是聞體,本無自性。若於空出,有聞成性,即非虛空。又空自聞,何關汝入。是故當知,耳入虛妄。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
耳朵有聞性可聽聞
再來那個眼睛啊,《楞嚴經》裡面有提到。我們昨天在西雅圖雷藏寺講的是眼根,它有見性,它可以看到,範圍有限,不是真正的妙明真心,妙明真心是無限。再來祂講耳朵,耳朵有聞性。聞,你可以聽得到,像師尊說法你們可以聽得到聲音,可以聽出來是什麼聲音,這就是屬於聞性。它這個喔,我告訴你喔,祂比的例子,我實在想不出,釋迦牟尼佛做的那個比喻,耳朵聞性。
阿難。譬如有人,以兩手指急塞其耳,耳根勞故,頭中作聲,兼耳與勞,同是菩提瞪發勞相。因於動靜二種妄塵,發聞居中,吸此塵象,名聽聞性。此聞離彼動靜二塵,畢竟無體。如是阿難,當知是聞,非動靜來,非於根出,不於空生。何以故。若從靜來,動即隨滅,應非聞動。若從動來,靜即隨滅,應無覺靜。若從根生,必無動靜。如是聞體,本無自性。若於空出,有聞成性,即非虛空。又空自聞,何關汝入。是故當知,耳入虛妄。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
以手掩耳聽內在心跳 比喻聞性
這講的跟眼根一樣啊。我們耳朵所聽到的,畢竟來講也都是虛幻的,不是因緣性,也非自然性。主要講眼、耳然後再來講鼻子。這個耳朵喔,祂用這個比喻啊,你們有沒有做過一種就是掩住你的耳朵,你可以聽到你身體裡面的心臟在跳的聲音,你現在掩看看,看會聽得到你的心臟在跳,有沒有?可以聽到自己心臟在跳吧。有時候那個聲音出來,那是血液在身體裡面轉,有聽到這種現象?掩住耳朵,你就會有這聽到這個聲音。
祂拿這個來做比喻耶,動跟靜,耳朵有聞性,有聽聞的性質在裡頭。有東西響了,聽到了就是屬於動性。靜,完全沒有,沒有東西響,你一個人在房間裡面,什麼東西都不響。非常安靜。祂是這樣子講,這個都是屬於塵像,也是聞性。
妙明真心離開動靜二塵 畢竟無體
真正的所謂妙明真心,是「離開動靜二塵,畢竟無體。」,其實聞相也是無體。你聽到什麼東西?它們是也是無體,你聽到什麼東西?「當知是聞,非動靜來,非於根出」也不是由耳根產生的,「不於空生」也不是由虛空產生出來的。
如果從安靜的地方來,那麼動的聲音它就會滅掉。「應非聞動。若從動來,靜即隨滅,應無覺靜。」你不會感覺到安靜。「若從根生,必無動靜。」你是耳根產生出來的,那動靜跟耳根沒有關係。「如是聞體,本無自性。」你這個聽到也沒有什麼自性,並不是自己的什麼東西。「若於空出,有聞成性,即非虛空。」如果你聽到的聲音是從虛空來,不太可能,那就不是虛空來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講耳朵所聽到,也是屬於虛妄的。「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」他現在講耳朵。
妙明真心與耳根聞性無干涉
我覺得這個耳朵很難講的,你們感覺怎麼樣?像今天中午不是放一條歌嗎?放那條歌啊,那個歌聽了那歌聲會感動人。那一條歌就是「星 (昴-すばる)」,「星」的那一條歌,我記得是上海博覽會的時候,這個日本的歌星有到上海博覽會唱這一條歌,就是這個 star,這個星,然後在上海博覽會的時候感動了很多人。這個就是耳朵本身有聞性,但是這個聞呢,不是從虛空來;也不是從動靜來;也不是從你的耳根出現。祂比喻妙明真心跟這個耳根的聞性,是無干涉,是沒有什麼干涉。
法王聽見虛空中傳來天語
「魯拉姆塔」
例如,我舉一個例子好了,有一天晚上,祂就是播出那一條歌讓我聽,就是「Star」,然後要我記住四個字「魯拉姆塔」,要我記住「魯拉姆塔」。什麼是魯拉姆塔?要我記住這四個字。蓮傳上師他去查了這四個字,去找了這四個字,這四個字就是叫你要合一。然後,我現在寫的第 308 冊的書就是《永恆的星》,本來是想〈永恆的星光〉,結果寫成《永恆的星》,永恆的星也很好啦。
聽見「魯拉姆塔」 非用耳聞
但是你聽到這個「魯拉姆塔」,這四個字的時候啊,旁邊的人根本聽不到啊,只有你一個人聽到。放這條歌的時候,也是我一個人晚上在床上,我聽到的,講這四個字也是我聽到的。那時候是我用耳朵聽的嗎?不是,是腦海裡面發出來的耶,不一定有人在你耳朵旁邊講。例如,瑤池金母給我開天眼,當天晚上祂帶我到天上,我在空中飛行,然後祂跟我講:「你是蓮花童子。」是我耳朵聽的嗎?睡覺怎麼會有耳朵聽?怎麼會飛行?你是在睡覺啊,怎麼在飛行?你是做夢啊?也不是夢喔!對啊,那根本就不是你聽的,「魯拉姆塔」不是你聽的,是從你的腦裡面發出來的。
弟子不以六根感應到師尊法身
現在隨便找一個人問,可能他也不太願意回答,「潘芝琳」你站起來,拿那個麥克風給他。我問你幾個問題,突然間叫你啊,不好意思,你有感應到 師尊的法身嗎?(潘芝琳:有,師尊。)有,你有感應到 師尊法身。好,你是用耳朵聽的嗎?(不是。)不是耳朵聽的,你也不是用眼睛看的吧?對不對?(不是。)不是,也不是用鼻子嗅的吧?(不是。)你看這個就是啊,跟這個眼根、耳根、鼻根都沒有關係的。感應到 師尊的法身她自然就感應到,也不是自然性;也不是因緣性,不是用眼睛看的;也不是用耳朵聽的;也不是鼻子嗅的。很簡單,我就舉一個例子就是這樣子。
那是怎麼樣子的感應?根本就是從你的,也不是從你的腦海裡發生的,它自然就是這樣,本來就這樣子,對不對?(潘芝琳:對,師尊。)你自然就知道,但是不是用眼睛看的,不是用耳朵聽的,不是用鼻子嗅的,師尊的法身常常跟潘芝琳在一起,她是感應到的。好,謝謝你。(謝謝師尊。)
以耳鳴為例 聲音不在外不在內
你說這個比喻,就不用說掩耳朵聽到自己的心臟在跳啊,聽到血液在循環,或者你耳鳴啊。像耳鳴的事情啊,我告訴你喔,同門來問耳鳴的多得很,耳鳴很難治耶,耳鳴真的是很難治。你就是很安靜的時候,他耳朵還是有一種聲音在響,聲音不是從外面來的啊,也不是從你體內發出,你還不喜歡這種聲音呢。吵的不能睡覺啊,耳鳴吱吱叫的聲音很大,我說:「你耳鳴的話,你就跟耳鳴合一,聽它叫習慣就好。」不是你願意發出來的,也不是你耳朵發出來的啊,也不是腦海發出來的,也不是虛空給你的,你有聽到,那別人聽不到。
像潘芝琳她知道 師尊的法身在她身邊,她曉得,跟她在一起的朋友不一定曉得。她不是用眼睛看的,也不是用耳朵聽的,也不是用鼻子嗅的,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,全部都是虛幻。那是另外一種,我們隨便講一下好了,其實不能講,它就是一種感應,一種感應道交,那個只能講說就是那一句話「魯拉姆塔!」是啊,就是這樣子。
虛空有聲
要盧師尊書寫第 308 冊《永恆的星》
所以師尊聽到那一首歌就跟大家講,就哼那首歌出來,一哼,大家說這首歌就是「星」,日本歌星唱的,播出來給大家聽一下看看。這條歌非常的清楚,祂告訴我記得這四個字,剛好講到《楞嚴經》才把這個東西挖出來,我以前不注意這首歌。(播放音樂:星(昴-すばる)昴星宿--中文歌曲:〈另一種鄉愁〉)
對啊!我一個晚上,那天晚上我就聽這首歌,聽了一個晚上,祂播一個晚上給我聽。沒有人放啊,房間哪有誰放這首歌給我聽?就起來查這首歌叫什麼名字?就是「星star」。祂叫我寫 308(冊),就是《永恆的星》,然後跟我講記得那四個字「魯拉姆塔」。我哪裡知道什麼叫魯拉姆塔?我也不懂得這條歌,原來這條歌非常有名,好多歌手都唱過。
非動靜來 非於根出 不於空生
那你是用你的耳朵聽的嗎?如果我用耳朵聽,那應該唱這條歌,我整個房子都有這條歌啊,師母也沒有聽到啊,其他人也沒有聽到,只有我一個人聽到。我不是用耳朵聽,聲音也不是從虛空來,總之就是這樣子啦。聽了這首歌一整個晚上,然後我就寫了308冊,書名剛剛寫好《永恆的星
釋迦牟尼佛講《楞嚴經》主要是講這個。潘芝琳也一樣,他知道師尊的法身在,但是不是用眼睛看的,不是用耳朵聽的,是靈感。這樣大概了解整個《楞嚴經》裡面的意義了,大概就可以知道。
嗡嘛呢唄咪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