廖東周大使佛學講座:分享深入經藏的喜悅 ---- 第六堂 般若 (心經及金剛經)

 

般若經典

闡說般若波羅蜜深理的經典之總稱。舊譯為般若波羅蜜經,新譯為般若波羅蜜多經。有數十部,如大品般若經、小品般若經、大般若經、般若心經、金剛經等均屬之。

佛陀入滅後七百年頃,龍樹、提婆等中觀空宗大乘學派造作諸論。龍樹於大品般若造優婆提舍十萬偈 (即鳩摩羅什所譯之大智度論),另有無畏論、中論、十二門論。提婆造廣百論、百論、百字論本偈等。與彼相對抗者,則有彌勒、無著等瑜伽有宗。彌勒造金剛般若頌,無著造彌勒金剛般若釋論及順中論等。世親、清辨、月稱亦相繼造論。

玄奘所譯六百卷大般若,實為根本般若與雜部般若之集大成。大般若為根本,其他諸本般若,皆為大般若各會中所別出。

 

大般若波羅蜜多經

大般若波羅蜜多經,略稱《大般若經》,六百卷,收錄於《大正藏》。「般若」,意譯為慧、智慧、明,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。

「波羅蜜多」,又作波羅蜜,意譯為彼岸、度無極、度、事究竟,即自生死迷界的此岸而至涅槃解脫的彼岸。「般若波羅蜜」,意即「通過智慧到達彼岸」。經中說菩薩為到達彼岸,必須修六種行 (或十種行),亦即六波羅蜜 (或十波羅蜜)。其中般若波羅蜜 (智慧波羅蜜 ),為「諸佛之母」,是其他五波羅蜜的根本,居於最重要的地位。漢譯大藏經中,般若部是最大部的經典,而《大般若經》在般若部中就佔了四分之三。

 

《大般若經》實為諸部般若總集大成

及至唐玄奘於 663 年在坊州玉華宮寺不僅全譯出傳說的八部般若,而且還譯出前所未聞的好幾部般若,大大超越了當時佛教界有關般若部類的知見範圍,而使學人震驚於這部大經,文義的廣博,因而可知《大般若經》實為諸部般若總集大成的經典。

中觀派創始人龍樹曾疏釋此經而撰成《大智度論》,用以闡述此經所呈顯的性空實相之理。

           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的彌勒,相傳也總攝此經之義而撰成《現觀莊嚴論》,闡述此經所啟示的實踐行證之道。

其後無著、世親又疏釋此經第九會,各自撰成《金剛般若經論》。

           陳那則依此經第四會撰成《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》綜述此經要旨。

           龍樹、提婆所撰《中論》、《百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等論書,也都是發揮此經義旨,弘揚大乘般若性空教義的著作。

 

現觀莊嚴論

《現觀莊嚴論》,全名為《現觀莊嚴般若波羅蜜多優波提舍論》,又名《般若經論現觀莊嚴頌》,《般若波羅密多要訣現觀莊嚴論頌》,相傳為彌勒菩薩所造,由無著傳出。

「現觀」意為契合或融合,指能觀的智與所觀的真實性契合,即現證或親證的意思。以「莊嚴」的文體(用頌解釋義理),如實開示真理。

本論總攝《大品般若經》的網要,共有八品二百七十四頌,主要內容為敘述三智及八事七十義,以頌論述大乘行者從修行至成佛的全部過程。本論在藏傳佛教中相當受到重視,收錄《西藏大藏經》的丹珠爾內。

 

本論的地位及特色

一、本論從十三世紀初佛教在印度衰落為止,四百年期間於印度廣為盛傳,在印度佛學晚期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。

二、傳說在九世紀之初,為西藏佛教各派必須學習之要典。

三、格魯派將它列為獲得格西學位必修的五部大論之一,需要以五年時間來學習。

四、本論融合瑜伽行派與中觀派的見解,為順瑜伽行中觀派的先聲。

五、本論以整齊條理解釋般若全經的內涵,明白地指出大乘修行的全程。

六、本論用般若性空的說法,宗喀巴以本論和月稱一系的見解即應成派相通,並明指只有本論顯示經中修證之道。

 

本論大意為修行成佛的過程

本論共八品二七二頌,是如何修行成佛的全部過程。內容可分為序說、正說、結說。第一品前頌文可為序說;中為為正說,可分為境、行、果三部份;最後結說三頌。

 

序說:

一切相智品第一,前頌文為敬禮一切諸佛菩薩,及本論的大意。1為何造論。2、八句義,總括本論綱領。3、宣說般若經總義的條目共十五頌。

 

正說:

1、境:佛智的全體內容,共分三類︰ (1) 一切種智,(2) 道相智(3) 一切智。即為修行的最後目標,也就是所謂境。

一切相智品第一,共七十三頌,除前序言外,係依二十二發心、十教授體性、依四分別決擇支、行無行究竟、所緣及行相、分別對治、攝持、所作、菩薩九地及佛果十地資糧、成辨等,證入佛果之次第,說明佛之一切相智性。

道相智品第二,共三十一頌,說明道智之所依、二乘菩薩及佛境界之差別、聲聞緣覺之道、菩薩之見道修道等。

一切智品第三,共十六頌,說明聲聞獨覺之取相、佛母之遠近、有所得及無所得之所對治能對治、菩薩加行、所觀之見道等。

2、行:為了達到佛智的方法,即四種現觀︰ (1) 一切種現觀,即對三類智全體的、總的看法(2) 頂現觀,即由一門深入的看法(3) 漸次現觀,即有次第的觀法;(4) 一 剎那現觀,觀究竟 ── 頓現觀,這就是行的方面。

3、果:就是證得法身,叫法身現觀。前三十七頌:四身即分別法身、自性身、受用身及化身,五智即法界智、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。

 

結說

本論結語

本論為彌勒菩薩著有五部論典之一,傳說是無著對《般若經》內容次第不甚了解,有許多疑難,無法貫通,就去請教兜率天的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為講說此論。但有些學者主張此五論是無著所作,另外還有一些學者主張:作「慈氏五論」的彌勒,不是天上的菩薩,而是無著人間的老師。

 

本論的註疏

在西藏大藏經中保存下來最早的一部論釋。弘揚此論的著名學者為師子賢,他曾為此論造了五部註疏,《西藏大藏經》保存了其中四部。其中以《現觀論明義釋》言簡意賅,最受西藏學者歡迎。

宗喀巴並著《現觀莊嚴論金鬘疏》在的序文裏,宗喀巴對這廿一部藏譯的《現觀論》註疏,也概略作了一個通盤的說明,包含註疏的詳細分類與真偽之辨的考察。

 

金剛經

《金剛經》略稱為《金剛般若經》,全名為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。《金剛經》屬於《大般若經》裡的第九會。

本經組織,在中國有四種分法為:

(一) 梁昭明太子 (梁武帝的太子) 分為三十二分。

(二) 羅什三藏法師的弟子僧肇法師之說:《金剛經》前半部,是說眾生空;後半部說的是身空、法空,也就是人無我、法無我。

(三) 天臺宗的創始人智者大師及三論宗的嘉祥大師之說。

(四) 印順長老之說:採用《大智度論》裡的五種菩提心來分判全經,這五種是:發心菩提、伏心菩提、明心菩提、出到菩提、無上菩提。這種分法可能比較接近原貌。

本經的說法者是釋迦牟尼佛,請法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中,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。內容敘述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回答須菩提所提出的二十七個問題,全文共有五千餘字,藉由佛陀與弟子須菩提之間的問答,而闡述一切法無我的道理。本經的要旨是要我們發無上菩提心,必得先將心降伏;成無上菩提果,必須心無所住。

 

本經的影響

持誦本經得感應傳說多。六祖惠能由於聞說《金剛經》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頓開茅塞,並以本經為心印。對禪宗影響很大。為中國禪學開啟了歷久不衰的黃金時代。對民間宗教與文史哲界影響深,高深的哲理,流暢的文字,可用來作為實踐法門。

 

 

贊助真佛報
前往贊助真佛報前往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