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55:大悲本同體 隨緣度眾生 百川異源同歸性海

期為大家介紹的三本文集,第 163 冊《度過生死的大海》、164 冊《一日一小語》及 165 冊 《小詩篇篇》。《度過生死的大海》與《一日一小 語》是歸類於「般若哲思」系列的著作,而《小詩 篇篇》文集,則屬於「散文詩集」的作品。

        第 163 冊《度過生死的大海》在最初出版之 時,曾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及迴響,當時的大燈文化,亦舉辦了一場徵文比賽,以作文集推廣之用, 並且得到讀者的踴躍參與,一時傳為佳話。《度過 生死的大海》一書,是 盧師尊藉著穿上觀世音菩薩 所給予的「神行鞋」,親身體會到「病」、「死」的 滋味,經歷了「中陰境界」的景況,而寫出「生與死」存在的問題。不僅教導人們如何去面對這人生 不可避免的大事,並闡述「臨終關懷」的重要性, 乃至在心靈上的安撫與輔導,從而反映了「修行」 正是生命裡的唯一意義。

        《一日一小語》是 盧師尊如來哲思的表述,以 文字作為教示,並調節讀者的身心靈,融入佛法的 正思惟與正知見之中。篇章內展現出佛法的般若, 以及密乘修行的次第與法規,也有在書上指出,於 「入世間」裡如何作「出世間」的修行:便是先明 辨佛法中的要義(理法),然後融匯在日常生活的 言行舉止中(事法)。

        正如《四書》之一的《中庸》裡面所說:「博 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辦、篤行」,雖說《中庸》主旨是關聯人性的修養,但其深義卻是與 盧師尊所教的,密乘「理法」與「事法」相輔相成的理趣不 謀而合。

       《小詩篇篇》一書,是 盧師尊將佛法的教義融入新詩文體之中,使讀者在閱覽時感受到佛法的 妙趣,重新思考世間所謂「真理」的定義。這種形 式好比是十二分教裡的頌偈〈伽陀〉,雖是簡短的文句,卻令人於剎那間得到啟蒙。而新詩的形式自由,不受傳統格律限制,意境清新灑脫而簡潔,又猶似禪門的「直指人心」,只待有緣者在書中去細細領會。

        這三本文集的主題雖大同小異,然而卻各有各的精彩之處,唯望同修者珍惜,但願人人能記 取 盧師尊的著作中「文字傳承」之深義:「我始終覺得,不管是教法、理法、行法、果法,一切信、解、行、證,都離不開文字。舉一例來說,我們修密教,是依三部密經,即大日經、 金剛頂經、蘇悉地經。所以流傳佛教是依『三 藏十二部』的傳承而來,亦即『文字傳承』。

163 冊文集《度過生死的大海》的寫作緣起,是觀世音菩薩在 盧師尊隱居閉關的地方出現,將一雙鞋子 (神行鞋) 給予 盧師尊,藉以穿著神行鞋來經歷所謂的「中陰境界」,也就是親證死亡的狀況。並且,菩薩囑咐 盧師尊將「神行」過程和感知的領會,編寫成一本文集,好讓眾生明白生命結束是一種事實,不再有抱持幻想的冀望,而確切地認知「臨終關懷」在生命循環 裡的重要性,和理解生命中的真正意義。

        正如菩薩對 盧師尊說:「這不是迷信,每一個人都會死,沒有一個人是例外,死亡是現實的問題,不是迷信。死亡之後,也非就是止境了,佛教、密教、基督教、印度教、回教,都同樣認知,死亡之後有境界,是可以證明的,靈魂世界實有,我們要你寫了出來,要你親身去經歷,寫了出來,就可以救度眾生!

        這本書冊內裡,盧師尊不但指引我們怎樣 去面對「中陰境界」的各種情況,還有教示我們 應如何以修習佛法的角度,來坦然面對死亡的降 臨,乃至對弟子於思惟與心靈上的開示和訓導, 換言之,這是一本教人度過生死海的善書,其蘊 含的意義如同是蓮華生大士的《西藏度亡經》,讓 世人體悟出看透生死的大智慧,而放下煩惱的執 著或束縛。

        盧師尊在書上提到,在這次經歷過程的三昧之中,八葉蓮花 (腦瓣) 在極度開放之後,看到了在蓮華的正中央,端坐著一尊佛,就是他多年依持大覺世尊所教導的密教本尊:蓮花童子 (華光自在佛),這個也正是他真正內在的「智慧本尊光明」。作者在書冊裡坦率而真實的述說,使人們無形中增長對修持佛法的信念,猶如《華嚴經• 賢首菩薩品》所云:「信能轉勝成眾善,究竟 必至如來處」,最終必然能利益眾生。而所謂的 「八葉蓮華開放」,盧師尊告訴我們,這便是密教 殊勝獨特的「破瓦法」。

       《度過生死的大海》文集,內容並蘊藏著佛法的般若正見,展示世間的一切畢竟是「空」的真理:「迷者眾生、悟者佛」,而出世間的修行, 才是「大事因緣」,佛陀就是因應「大事因緣」才出現於世的。盧師尊認為,人間的「生死」儼然如一道門,這個「門」是非常重要的,死亡是 有著其價值性,因為,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與領會,死亡就是開啟淨土的一把鑰匙。書中尚有教示密教「即身成佛」的心要,在中陰身境界裡如何辨別「明光」,中陰身宜處之地,和詳述臨終關懷的重要性。所以,這本就是一部應對生與死的指導手冊,就讓我們拋開一直以來對死亡的迷惘 與恐懼,跟隨著 盧師尊的指引,並肩來度過這生死的大海。

〈蓮花童子的榮耀〉

      我帶著殘餘的生命,以至誠的心,來寫這一部書「度過生死的大海」,這樣才有意思,因為我最明白,人生最大的一件事,就是死亡,我來寫死亡,寫往生淨土,是最實際的。我會將死亡的過程一一的細述出來,還有我看見的「中陰境界」,更要人如何去面對死亡,既然世間的每一個人都免不了一死,你一定要知道徹底去面對,徹底去瞭解,徹底去證悟死亡的真理。

 

 

師尊的第 164 冊《一日一小語》,出版於 2003 年,書冊副名為「人生歲月的法句」, 與《度過生死的大海》同樣地被納入「般若哲 思」系列的文集著作,書中內容可以說是 盧師尊 修證佛法所感悟的智慧語錄。「法句」一詞,意譯為佛陀所說的教法,有著契合「真理之言說」的意思。

         閱覽這本文集,對於修習佛法的人而言,是極為有幫助的。因為這代表著一位實修成就者的肺腑之言,並且在書上已是把深奧的佛理寫得淺 顯易懂,將佛法的教義全然展現。因此,我們在閱讀中可以深度了解佛陀的正知見,依止著文意而進入端正的信、解、行、證的修行軌跡。

       《一日一小語》這本文集,是 盧師尊一如既 往地寫出他對佛法的感悟,當中有著佛法「事」與「理」圓融的真理。盧師尊曾在以往的開示中說過:「『』,你一定要懂,『事』,你一定 要做,『理事』才能圓融。」

        這書的論點主要是闡述「理」法的正知見,使讀者明瞭學佛修行之初,首先便要知道「理」 與「事」之間的區分。譬如:在「事」方面來 說,道理雖明白,但「不修」,就是落於「空談」,祇說「理」而不「事」修持,終不能成佛的。明白了「理」與「事」相互作用的關聯以後,再加上努力修持,盧師尊告訴我們,這個就是「理事圓融不二法門」。

        文集在序文一開始,盧師尊便引用「傳燈」的意義,教示弟子走在正確的修行軌道,指出修行的重點是:全憑自己向內尋覓「真如」,並不是師父賦予給你的,更不是假借他人之手而覓得,而避免被別人巧言令色的誤導:

       「我這個人,人雖閉關,心中想念弟子, 一日也未停息,因此寫書不斷,希望弟子們明明白白,早日『明心見性』,皆證『聖果』。 我要告訴大家,『傳燈』是傳什麼?

        百千法門。 同歸方寸。 河沙妙法。總在心源。 我們是從『緣份』來的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『佛性』。『心、佛、眾生』三無差別,『俗身』與『佛性』是無二的。『傳燈』就是傳『真我』、『真如』、『真佛』。大家尋覓自己的『佛性』吧!期盼大家緣聚『摩訶雙蓮 池』!」

        篇幅內裡有著 盧師尊為何寫作不斷的心聲:

      「我也在想,讓讀我書的人,能信仰『佛 陀』,依怙『佛法』,信賴『大善知識』。幫助 眾生照亮心理灰色、黑色的角落,有了正信, 修著正法,這就是意義,我這一生的意義。所 以,我孤寂。但,也不孤寂。因為,『閉關』 是一種成長,也是人生的大歷練!

        尚有 盧師尊寫出對「出世法」的剖析,但卻 仍要與「入世法」相互協調的道理,和對宗派未來發展的寄望。例如在〈六和敬〉篇目裡提到,應依聖言量而修並施行教化,更重要的是僧團能 和光接物,乃至和合共事。並冀望宗派要多關心 老人,囑咐要建老人院、臨終關懷中心、真佛墓園等等事項。

        文集裡面還有如〈火宅〉、〈六師外道〉、 〈儒道釋〉、〈實修〉等重要的章節,都是 盧師尊 為我們闡釋佛法的旨趣,帶領讀者進入佛門的八 正道之中。因此,誠邀大家再來翻閱此書,重新 聆聽那一日一小語,而自然得六根清淨、心安理得。

 

 

 

師尊第 165 冊《小詩篇篇》的文集,於 2003 年出版,是同年間第三部「散文詩集」著作系列的書冊。一直以來,盧師尊的寫作才華是有目共睹的,年青時期的他已是獲獎無數,時 至今日仍然喜愛新詩的寫作。在這本文集的序言裡,盧師尊流露了他鍾情於寫詩的表白:

      「而我,也寫新詩,寫詩的好處,不言而喻,它陶冶情操,學習詩的技巧,增長文字的精華,增加思維,甚至提升崇高的思想境界...。尤其在隱居時,寫詩可消除疲勞,送走孤寂,胸懷開闊,心情舒暢,人生充實,又鍛鍊了我的文字功能。

        雖然《小詩篇篇》文集是歸類於「散文詩集」,但與市面上常見的散文詩集是不一樣的。盧 師尊在書冊內每篇新詩的上下方,往往會附上他賦詩時的情思與心境,使人們可以循著多方面去 理解詩詞文句的內蘊,而明白賦詩者欲表達的原意。

        《小詩篇篇》的內容,滿載著 盧師尊深入 佛法理趣的獨到之見,從詩詞裡面自然而然的流 露,閱讀者在欣賞新詩內美妙意境的同時,亦可陶冶與淨化心靈於閱讀之中,並且,更有著甚深的法理隱約可見在字裡行間:

       「我能寫『小詩篇篇』,因緣來自於年輕時,對新詩的一種喜愛,也因緣自於『心靈的 悸動』…。固然,一切有為法,全是『空』。但,我的詩,是唯心所現故,是法無定性故, 緣起相由故,法性融通故,如夢幻故,如影相故,因無限故,佛證窮故,深定用故,神通解 脫故。我的詩,有這些,所以有『大益』。

        閱覽這本第 165 冊文集,我們將會察覺到,透過看完之後的心領神會,彼此已是跟著 盧師尊的筆跡,一起走過人間的夢幻景象,遊走於入世與出世間的領域與對比。並隨著法王作家的教示而調節自己的身心靈,不偏不倚的走在佛法正知見的中道,對於世俗諦與勝義諦的理解和應對上,大有裨益。

        另外,詩篇裡還有佛陀教義的重點提要,有:〈第一義諦〉、〈一法〉、〈月輪觀〉、〈認識 自心〉等等篇目,更有以短短的文句,直直說出 〈密教的理趣〉,摘錄如下:

         密教的理趣

     返聞自性

     祕密不在於外境

     也不為其他的事去操心

     自性已在佛國

     聽著咒音

     不妄想顛倒和執著

     行、住、坐、臥皆清淨

        也許,讓我們再投入這《小詩篇篇》的詩情美景,重新細細咀嚼當中的法味而有所得益,譬 如盧師尊在書上所說:

       「詩中亦有法寶。細一品味。自有它的道理在。」

 

贊助真佛報
前往贊助真佛報前往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