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方廣本是部派佛教十二分教或九分教之一,因以大乘理論爲主要內容,故在大乘佛教興起後,特用以指稱大乘佛教及其理論,稱方等部。
釋迦佛在對應眾生根機說不同程度的佛法,稱爲五時八教。五時說法的第三時即「方等時」,在阿含經 (阿含時) 之後。因佛說阿含經後見一切聞法者信心堅定,於是開始「大乘、小乘」一併宣說。
方廣部以圓覺經為代表,主要經典????維摩詰鋞、首楞嚴經、勝鬘經、思益經、金光明經、楞伽經和圓覺經七部,其中前二部 師尊已說,今日就以 師尊未講授的部分略加講述。
勝鬘經
《勝鬘經》,全稱《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》,簡稱《師子吼經》,收於《大正藏》第十二冊,全一卷。「勝鬘」是波斯匿王,特別鍾愛的女兒,由於父波斯匿王、母末利夫人的引導,聞法見佛而生信解,而得授記。
敘述勝鬘夫人對釋尊立十大誓願、三大願,並自說大乘一乘法門,闡釋聖諦、法身、如來藏等。全經結構分十四門,即有十四義,其內容主要闡述佛性,說法基本上與《大涅槃經》的後分一致,但著重結合心的法性。
心的法性,即是心以「清淨」為本質。由此本質來說心,就是「自性清淨心」。本經是大乘如來藏系經典中的代表作之一,涵蓋《法華》、《涅槃》、《楞伽》等經的要義,在南北朝時代,流通極廣。
勝鬘經其主旨為三乘歸於大乘
本經的主旨為三乘之教歸於大乘一乘,得一乘即得如來法身;眾生雖被煩惱所纏,然其本性清淨無垢,與如來同等,故皆具有如來之佛性即如來藏。且以如來藏為基礎,即使在生死輪迴之世界,亦有獲得涅槃之可能。
本經的特色乃以在家婦人說法,故與維摩居士所說之《維摩經》,並為大乘佛教在家佛教的代表作。
勝鬘經是從歎佛功德到攝受正法
本經的要義︰1. 平等義 (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,不分出家與在家、男子與女人、老年與少年)。2. 究竟義 (大乘佛法說平等,是要求普遍的進展、提高、擴大,而到達最究竟最圓滿的的究竟平等)。3. 攝受義 (接受佛法、領受佛法,達到自己與佛法的合一。佛乘是究竟而又平等的,從平等到究竟,關鍵就在攝受正法。攝受正法,以信為初門;有信而後立大願,修大行,這即是從歎佛功德到攝受正法。)
金光明最勝王經
金光明經被視為諸經之王
《金光明最勝王經》,略名《金光明經》,收於《大正藏》第十六冊。自五世紀初傳入中國,就受到漢族及周邊民族的百姓熱烈信仰。本經在〈序品〉即說明本經是諸經之王。在「四天王護國品」更言此經能滅眾生無邊苦惱,護持國境一切安樂。因此與《法華經》、《仁王護國經》皆被視為安世護國的重要經典。若誦讀此經,國家皆可獲得四天王之守護。
「金光明」,譬喻為三德、三寶、三大乘、三菩提、三佛性、三識、三涅槃、三身、三般若、三道等十種三法。或代表三身佛果、涅槃三德、三種佛性等三法。以三佛性而言,「金」喻佛性,即道前正因;「光」喻智慧;「明」喻解脫。
金光明經的特色
本經的地位及特色:
一、與《法華經》、《仁王經》同為鎮國佑民的三部經。
二、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,對中國佛教影響甚巨。
三、天台宗智者大師依《金光明經》制定《金光明懺法》,到了元代,便由《金光明懺法》略出供天一節,作為寺院中每年歲朝佛事,明末弘贊律師就簡略的《金光明懺法》別撰《齋天科儀》,至今諸寺通行。
四、本經的重要義理,如三身十地等說。
五、〈四天王護國品〉的天王護國思想,〈流水長者品〉的護生思想,〈捨身品〉王子飼虎的慈悲救世思想,而發展成佛教信仰行儀,如護國法會及放生會等等。
六、〈除病品〉介紹醫學理論,成為中國古代對於印度醫學知識的重要源泉。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
簡稱為《楞伽經》。「楞伽」是梵語,是「不可入」或「不可往」的「危險處」之意,只有具神通人方能到達,意譯為「難入」。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》是佛陀入楞伽山所說的寶經。
本經是印度後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,記錄大乘佛教重要教義。闡明佛說無量法,唯明一心義,此經明諸法唯心,因此各卷品標明為「一切佛語心品」。在大乘經典中,都會出現眾多佛、菩薩的名字,但是本經唯有大慧菩薩一人,是佛陀與大慧二人之間的問答。本經著重於哲學智慧的思辨,富有大乘唯識、唯心理論的哲理思維,貫通大乘佛教的空、有二宗,融會大小二乘,統合如來藏系和唯識系的思想,融攝性相二宗,也具有宗教冥想的意蘊。
全經主要以哲理思辨為主,輔以各種形象的比喻,使修習者易於理解、掌握。內容上沒有描繪放光現瑞的奇跡,也沒有咒語,更少談及陀羅尼有不可思議力量。在批判外道邪論,為眾菩薩解疑析難的同時,指出了修行正確的態度與正確方法,以及各種修行結果。
其唯識思想,是涅槃學通向唯識學的橋梁
它的唯識思想,是從涅槃學向唯識學過渡的橋梁,是後世大乘起信論思想的先驅;它的種性論是闡述人可「棄惡從善」的思想,對中國佛性論產生極為有力的影響;它的唯心論、禪法、頓、漸之法,則成為禪宗開宗的基石,將禪分為愚夫所行禪、觀察義禪、攀緣如禪、如來禪等四種,對中國禪宗有很大的貢獻。據說禪宗初祖達摩曾將此經授予二祖慧可,希望作為「印心之法」傳授,因此達摩以後的禪者,無不以此作為研究的參考經典。此外,藏傳佛教寧瑪派的最高法門「大圓滿」也依《楞伽經》為基本經典。
本經先由大慧菩薩發問,共有一百零八義,以「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識 、二無我」等為中心論典,詳細地闡述了後期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,涵蓋了「三界唯心」、「唯識」、「種性」、「緣起」、「涅槃」、「禪定」、「漸頓」等重要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