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〈卷第一〉
「阿難白佛言:世尊,我亦聞佛,與文殊等諸法王子,談實相時,世尊亦言:心不在內,亦不在外。如我思惟,內無所見,外不相知。內無知故,在內不成。身心相知,在外非義。今相知故,復內無見,當在中間。佛言:汝言中間,中必不迷,非無所在。今汝推中,中何為在?為復在處。為當在身。若在身者,在邊非中,在中同內。若在處者,為有所表,為無所表。無表同無。表則無定。何以故?如人以表,表為中時,東看則西,南觀成北。表體既混,心應雜亂。
阿難言:我所說中,非此二種。如世尊言,眼色為緣,生於眼識。眼有分別,色塵無知。識生其中,則為心在。佛言:汝心若在根塵之中,此之心體,為復兼二,為不兼二。若兼二者,物體雜亂。物非體知,成敵兩立,云何為中。兼二不成,非知不知,即無體性,中何為相。是故應知,當在中間,無有是處。」
佛曾與文殊等法王子談實相
我們談《楞嚴經》吧。這個無聊的《楞嚴經》(笑),要講「心」啦!
「阿難白佛言:世尊,我亦聞佛,與文殊等諸法王子」—— 阿難尊者跟釋迦牟尼佛講:「釋迦牟尼佛啊!我也曾經聽到佛跟文殊等諸法王子,談實相時。」—— 這表示說,他跟釋迦牟尼佛講:「我曾經聽到佛跟文殊師利菩薩等諸法王子談實相。」
法王子是得到佛真傳的心子
什麼是法王子?法王子也就是說:在「華嚴世界」,釋迦牟尼佛為尊,祂的心子就是文殊師利菩薩,文殊師利菩薩就是華嚴世界的法王子。華嚴世界、釋迦牟尼佛時代,文殊師利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法王子。在西方極樂世界,觀世音菩薩就是阿彌陀佛的法王子,西方三聖。在密教,秘密的教就是密教。密教本身的法王子就是「金剛薩埵」,金剛薩埵就是法王子,這是密教五方佛的法王子。密教五佛就是「毗盧遮那佛、阿閦佛、阿彌陀佛、寶生佛、不空成就佛」。五佛的法王子就是金剛薩埵。法王子的意思就是什麼?佛的心子!得到真傳的佛的心子。
心不在內不在外 應該在中間?
「世尊亦言:心不在內,亦不在外。如我思惟,內無所見,外不相知。內無知故,在內不成。身心相知,在外非義。今相知故,復內無見,當在中間。」釋迦牟尼佛跟文殊師利菩薩和所有的法王子在談實相,釋迦牟尼佛也曾經講過:「心」是不在裡面的;心也不是在外面的。現在我這樣子想:因為在裡面,你又看不到裡面;在外面,你心跟眼又不相通,根本就不通。在裡面你不知道裡面,但是明明身、心是互相知道的。
意思是說眼睛看到馬上就有分別,可見心跟眼、身是互相知道的。在外面也是不對!沒有這個道理。在外面,「在外非義」—— 也沒有這個道理。因為眼跟心彼此互相知道,但是在裡面又看不到。所以,應該講起來這個心應該是在眼睛跟外面的中間。現在阿難講:應該在中間。心不在內、不在外,那一定是在中間啊!我們這樣子想也是對啊!因為釋迦牟尼佛講心不在內,不在裡面身體裡面;也不是在身體外面。那在哪裡?在中間。
中間在哪裡?
「佛言:汝言中間,中必不迷。非無所在。今汝推中,中何為在?為復在處。」釋迦牟尼佛就開始又反駁他了。祂說:「你講這個沒有道理。」為什麼沒有道理?我覺得釋迦牟尼佛祂腦筋很細欸!祂說:「阿難啊!你說在中間。中必不迷,非無所在」—— 在中間一定有它的地方啊!不在內、不在外,在中間。好了!中間還是有一個地方啊?「今汝推中。」—— 你現在講心是不在內、不在外,在中間。然後中間在哪個地方?在哪個處所?「中何為在?為復在處。」—— 哪裡是心?心到底在哪個地方?
即使在表皮 也是身體一部分
「為當在身,若在身者,在邊非中,在中同內。」—— 你如果講在中間,好了!它就是在皮膚嗎?中間!既然你說:不在內、不在外,那就在中間。好啦!那中間一定是在表皮吧!「若在身者」—— 如果是在身體,那一定是在邊邊上的中間。但是在中間還是在裡面啊!在你身上,還是在裡面啊!
中間應該要有真正的定位
「若在處者,為有所表,為無所表。無表同無。表則無定。」你講中間,要講出一個真正的地點在哪裡?不在身體裡面;不在身體外面;在中間!那就是因為身、心相知嘛!你眼睛看到馬上有分別,那表示就在這個表面上。表面上還不是在你身體裡面嗎?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子講:還不是在身體裡面嗎?如果不是在你身體裡面,在哪個中間?什麼中間?中間一定有一個定位啊!
地圖上的每一點 都有真實的定位
就像我們畫地圖,師尊在畫地圖,這個點在東經多少度?西經多少度?都要畫出來的。師尊在製圖廠畫地圖的時候,要表示這個點。它的點、它的高度,這個點的高度,等高線要畫過去,這個點的高度。另外,這個點的位置,屬於東經多少度?西經多少度?都是要畫出來的,這個「表」的意思就在這裡。如果沒有方位,就等於沒有。
東西南北 哪裡是中間?
「表則無定」—— 祂說這個方位是沒有辦法定的。為什麼呢?「如人以表,表為中時,東看則西,南觀成北。表體既混,心應雜亂。」以前的古代,哪有什麼測量儀?什麼東西?地球是圓的,東、西、南、北。
我以前小時候,我對左、右、東、西、南、北,分不太清楚。老師叫我們向右轉,所有的同學都向右轉;只有我一個人向左轉。「齊步走!」同學說往這邊走,只有我一個人往那邊走(反方向)。老師叫學生,你看又是你!又是我,我很迷糊。那時候師母教我說:「右!你就是舉這個手就是右,這邊是右。」師母老是說:「開車的時候向右轉。」我就向左轉 (笑)!經常我左右分不清。
其實,像這個左右分不清是很正常的。為什麼呢?我們這裡司儀常常講:你自己本身的左手就是代表父系親人;右手代表母系親人,對不對?左手代表父系親人,我這邊看我的父系親人就坐在這邊 (師尊的左邊),對不對?母系親人坐在這邊 (師尊的右邊)。你們反過來看,你們的父系親人應該在這邊嘛 (師尊的右邊);母系親人在這邊 (師尊的左邊)!對不對?這樣就是對嘛!但是,我有時候想說:奇怪!你們的父系、母系親人,跟師尊的父系親人、母系親人剛好顛倒。這裡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子講,東、南、西、北,搞不清楚。
你要有一個定點,有一個表,到底你那個中間是在哪裡?不能在表皮啊!因為在表皮還是在裡面啊!你在外面,那身、心又不知啊!釋迦牟尼佛也問:那麼你中間那一點呢?你怎麼標示出來!東看向西;西看向東,向南看又是北;向北又是南。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子講。這個表皮跟身體混在一起,心就很雜亂,心就會亂啊!
眼睛有知覺 物體無知覺
阿難尊者又講:「我所說中,非此二種。」—— 我講的中間並不是釋迦牟尼佛祢講的那一種。「如世尊言,眼色為緣,生於眼識,眼有分別,色塵無知。識生其中,則為心在。」我們眼睛看一個東西。我現在我眼睛看這個麥克風,我眼睛是有知覺,這個是麥克風(師尊指前方麥克風)。麥克風它沒有感覺到我在看它,這個東西沒有知覺的嘛!沒有識喔!我們眼睛有識嘛!我們眼睛跟心是相通的,它可以知道這個是麥克風。我在看它,它知道我在看它嗎?它當然不知道,這個只是一個物體啊!
所以「如世尊言,此非二種」—— 不是像釋迦牟尼佛你講的這樣子的,眼睛跟這個東西,兩個是緣,但是這個東西可以在眼睛裡面辨識出來,緣是有分別的。「色塵無知」—— 這個麥克風是不知道,不知道你在看它的。這個識心就在中間啊!這個就是心,這識就是心。阿難就講這個「識生其中」—— 這分別就是在其中,這個就是心的所在。
心在中間 無有是處
「佛言:」—— 釋迦牟尼佛又講了。「汝心若在根塵之中,此之心體,為復兼二,為不兼二。若兼二者,物體雜亂。物非體知,成敵兩立,云何為中。兼二不成,非知不知,即無體性。中何為相,是故應知,當在中間,無有是處。」
釋迦牟尼佛就講了:好!你說眼睛因為有意識知道,這個東西是無知的。這(眼)是有知的,因為有知就有識。這個識看這個東西,你說你心是在中間,你講的中間在表皮了,那表皮就是在內啊!可見並不是在內。那在外呢?也沒有一個方位啊!到底在這裡,還是這裡?還是這裡?這裡、這裡都不是啊!到底你的心、你的眼睛跟你的識是兩樣,還是一樣呢?眼睛跟你的識是一個東西,還是兩個東西呢?
釋迦牟尼佛就問:什麼叫做「中」呢?難道是兩種不成?!眼跟識是兩種不成?一個是知道,這個是知道;這個是不知道。根本沒有體性。中在哪裡呢?所以,你講在中間,一點益處都沒有。哇!又是完蛋了。所以他們兩個在辯論喔!我覺得底下的菩薩、阿羅漢差不多都睡著了 (笑)。
辯這個有什麼意思嗎?在哪個中間?一個是色 (師尊指麥克風),這是眼 (師尊指眼),眼可以知道色,色根本就不知道、沒有感覺。你講的中間是在這裡 (師尊指兩者之間),這裡到底是哪裡?要有一個點出來啊!沒有一個點,你是不是在眼睛表皮上,那就還是在你身體裡啊!離開眼就變成兩個了,眼跟識是一個還是兩個?就把阿難弄糊塗。其實不只是阿難糊塗,我也糊塗 (笑)。
《楞嚴經》講到這裡,我覺得都是在論眼睛跟心的問題,講了半天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間、不在表皮、不在合起來、不在分開,不在什麼……。通通都不是,通通都不是就好了,沒事了 (笑)!那怎麼辦啊?下回分解。阿彌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