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期為大家介紹的三本文集,分別是第160冊《葉子湖之夢》、161冊《清涼的一念》及162冊《異鄉的漂泊》。《葉子湖之夢》屬於是「散文詩集」系列的著作,《清涼的一念》是「靈異神變」的系列,而《異鄉的漂泊》一書,則歸類入「旅遊見聞」的作品。
這三部書冊出版於2002年底及2003年初,雖然主題各有不同,但三本書冊的完成時間,卻只是相隔短短的二個月,不禁讚歎當年的 盧師尊,果真是文學界的才俊之士,文采洋溢、下筆成章。又或可以說是,盧師尊運用他的文學專長,以寫作來弘揚佛法,教導眾生明白佛教的端正法理,這正是「一時勸人以口,百世勸人以書」的道理,並且得到眾人的普遍認同,而獲得了「法王作家」的美譽。
事實上,法王作家除了文采出眾,亦善用他修行的智慧,將佛法上所證悟的心得融入寫作之中,並且將深奧的佛理化繁為簡,令眾生更容易了解佛法的理趣,而實踐著《佛遺教經》上所云:「自利利他、法皆具足」的大菩薩精神,以自性之光來引導眾生,使佛法綿延不絕的在世間流傳。所以,縱然文集的主題不盡相同,但 盧師尊只是應對眾生(讀者)的根基與需要而寫作。譬如《維摩詰經》裡頭的闡釋:「佛以一音演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。」也就是在弘法寫作之中,令人們閱讀時心生歡喜、生善、破惡、入理,依「四悉檀」的方便法來普攝眾生。
《葉子湖之夢》一書,是 盧師尊匯集散文與新詩文體的綜合書冊,內容彷如清風柔柔的傾訴,充滿著文藝的氣息,然而主旨卻在於「顯禪定」、「演般若」的觀機逗教,使讀者當下省悟,領受法益。《清涼的一念》文集,完全寫出了作者修行證悟的心聲,直直指出端正的法理精妙:破除名相的執著、有為與無為法的立比量、「真心」之重要,乃至「本來面目」的闡述。《起信論》曰:「一切諸法,從本以來,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,畢竟平等,無有變異,不可破壞,唯是如此,故名真如。」
書冊上文句言簡意賅,使人們讀後一目了然。而《異鄉的漂泊》雖歸納入「旅遊見聞」的著作,但重點卻在於 盧師尊在旅程中對佛法的聯想與哲思,令人們在書上隨著他的筆跡,徹底理解佛法的旨趣。最後,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序文中的一偈,而知仁者的大自在:
誰知我又漂泊何。
異鄉遍遊四色華。
老翁但得大智慧。
百千見聞自無差。

《葉子湖之夢》是盧師尊的第 160 冊文集,出版於 2002 年,是一部詩集與散文的綜合書冊。全書共分為兩部份,首半部是以新詩體裁為主的詩集。事實上,盧師尊在年輕的時候便已開始寫詩了,當時曾經主編一本小詩刋「川流詩刋」,在大學時期更出版了一本名為「淡煙集」的詩集,並得過國軍文藝金像獎的新詩獎,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文藝青年。
如今在這閉關小屋之中,寫詩的意念又再次如滔滔不絕的泉湧,隨著寫詩的意念無法遏止。盧師尊便順其因缘繼《水中月》文集之後,寫下這本《葉子湖之夢》的書冊。也許因為如此,書冊副題便取名為「閉關小屋的詩情」。這部書冊的後半部份,就是被 盧師尊形容為像「清風小語」一般的散文。因為每一篇的散文,猶如清風柔柔的傾訴,隨著 盧師尊所思下筆,沒有既定的形式,也沒有連貫性,內容多是「顯禪定」、「演般若」的佛法旨趣,蘊藏於字裡行間,使讀者在翻閱當中,體悟佛法的慈悲與本意。正如書上所寫:「在這方面,我倒希望,一篇篇小詩小文,能『觀機逗教』,可使行者當下省悟,有些小益,便於願足矣!」
《葉子湖之夢》一書,共有多達 99 篇的章節,觀察入微的讀者不難發覺,在前半部的詩集篇幅裡,全是一位聖者透過佛法,詮釋對世間事物的覺受與剖析,隨筆在書上,寫出清淨心內的如來哲思,促使人們從閱讀中領略佛陀教導的法理。而詩集的題材內容廣泛,有關於:入世與出世間法的對比與演繹、對出家眾和在家弟子的殷切教示、學佛修行的要旨和訣竅。
後半部的散文部份,就是詳述佛法的理趣與大意,並說出現今修道人在修習佛法上,只注重外在 (空相)、不著重內在 (空性) 普遍常見的弊病。更深入佛法要義、淺談佛學用詞的解說,乃至寫出圓融諸宗、應不作分別的見解闡釋...。整體而言,對於修學佛法者和探討佛法之人,這本匯集新詩和散文於一冊的書籍,就是如此難得的珍貴和重要。
盧師尊將佛法要旨融會在新詩與散文之中,藉文句來呈現意境,而使人們領受法益。例如在書上的<落幕時分>、<墳墓>、<無修>、<淺論識神>、<現量比量聖言量>、<理悟與實修>、和<密教修法進階>等等篇章,將會令讀者的眼界大開,並增長對佛法的真正認識。此際,就讓我們一起來進入這《葉子湖之夢》,而知在夢裡醒悟。
<淨資>
佛陀說:「和尚即乞士,上乞法以資慧命,下乞食以養色身。」又說:「出家行者,以清淨財,維持生命。」
什麼是清淨財?施主不是偷拐搶騙來的錢財,不是靠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欺騙、賣酒、不正當事業所賺來的錢,這種錢財,就是清淨財。為什麼不是清淨的錢財,不可供養和尚行者?這是既信佛當明因果,不清淨的錢財,一定有業障在,供養了行者,行者用之,自然受業。
所以行者受供養,一定是淨資,非淨資則不受。

盧師尊第161冊的《清涼的一念》文集,相比以往出版的書冊是略有不同,因為內容提及的佛法要義,並不是以解說或引導的模式來表達,而是用較為平鋪直敘的方式來編寫,主要仍是在書上展現佛法的「理趣」,好讓人們消除心中的苦惱、得清涼的心境。因此,盧師尊在序文裡,首先便說出:「這本書很玄。這本書很重要。這本書是真理。」這三句的重點提示。
《大般涅槃經》有云:「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,是故現在得見佛性,以是義故,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。」盧師尊在修行中親證自己的佛性,了悟「如來的真淨世界」,學習如來所說一切法門,包含大乘小乘金剛乘,頓悟漸悟,權法實法偏法圓法,並將之任運用於筆下來度化眾生。主旨就在於:引領眾生進入修學佛法的門檻,促使他們知曉生命的真實意義,隨順佛法來獲得現世的利益。而長期無間斷的每日修法與寫作,乃至對眾生的無私奉獻,對 盧師尊來說:「我無非是想救度一切眾生而已,令眾生看見自己的清淨自性,自力修持,斷惑證真,了生脫死。」
第 161 冊文集的篇幅裡,有闡述出更深層次的佛理,譬如是以立「比量」來辨別正法與邪法、有為與無為法的量度與按類排比,和得出「第一義空無所得法」的定論。盧師尊尚在書中寫出他的「行禪」心得,以及四禪次第的境界、坐禪與行禪的選擇,對於欲深入禪法理論的人,將會有很大的助益。
書冊上並提到 盧師尊在閉關隱居期間,經常有佛、菩薩、緣覺、阿羅漢、天人眾等前來他的處所,並且,彼此在交談之中,常會呈現出佛法的旨趣。例如彌勒菩薩的到訪,與 盧師尊漫談「唯識」與「神通」的深奧妙趣;又譬如是瑤池金母降臨的開示。雖然在世人眼中看來,瑤池金母是道教的上古金仙,但每每與 盧師尊交談時,卻說出無上甚深的法理。
故此 盧師尊說,瑤池金母是佛:「從『瑤池金母定慧解脫真經』、『瑤池金母養正真經』來看,知道法門廣大,如天普蓋,似地均擎,統攝群機。這金母的法,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上成佛道,下化眾生,成始成終之法門,並無偏離之處。守戒行善。修定修慧。暢如來出世之本懷,開眾生歸元之正路。九界同歸,十方共讚。千經俱闡,萬論均宣。」
《清涼的一念》這本書冊,內裡尚有許多不可忽視的篇章,對於修習佛學者極有幫助,好像<一味生百味>、<八部眾相應法>、<大陰山說法>、<勿輕視破戒比丘>等等章節,也有其他深入佛陀教義的摘要文章...。因此,懇請大家再一次的仔細閱覽,必將增長在佛學上的知識,並而收獲滿滿。
<為何隱居閉關>
我答:「這人間世界,本是淨穢在一起的,人的心有淨有穢,眾生和佛是一理,也本來是平等的,但,無奈很多人是迷心作境,對我三十多年的說法根本不知不覺,我殷勤講說,亦然不知。更有些人,只貪名利,便舒顏展笑,兼貪愛熾然,迷失本性,惑之深矣!這世事千端,生緣萬擾,如鎖如鉤,我歷劫至今,曾未休息,無常變遷,人間不可久留也。」

盧師尊第162冊文集《異鄉的漂泊》,是屬於「旅遊見聞」的著作系列。這本書冊的寫作緣起,是由於 盧師尊知道韓國「大邱」的地方,有一座「海印寺」,版庫裡頭藏了八萬一千二百五十八塊雕刻而成的「大藏經」,亦是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。於是,盧師尊便想到韓國一遊,加上色身有一點點的不適,也想去參禮韓國的佛寺,倚仗繞寺繞塔繞佛的功德,消除自身的業障來減退病苦。
在這部書冊裡,記述了 盧師尊在韓國的所見所聞,和對韓國民俗與文化的觀感,藉著旅途上的真實見與三昧定中的見聞覺受,寫出一位聖者對佛法的精深思慮,而使閱讀者領受法喜和法益。譬如書本序文一開始,便詮釋了三藏十二部的定義:
「三藏十二部即經、律、論三藏。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,亦稱十二分教,即長行、重頌、孤起、譬喻、因緣、無問自說、本生、本事、未曾有、方廣、論議、授記。
經是詮定也。律是詮戒也。論是詮慧也。
經又有五義:一是出生諸義。二是義味無窮。三是顯示法義。四是辨諸邪正。五是貫穿諸法。」
盧師尊在書上自嘲為「孤魂」,隻身遊歷韓國的景福宮,並以地理師的角度來看這韓國故宮的風水「格局」,分析其中佈局錯誤的來龍去脈,不禁令人對中國傳統五術之一的相地之術(堪輿學)另眼相看。最後判斷其國運前途仍然可慮,認為:「皇宮位置錯了。『香遠亭』建得水池再美,小島再秀麗,六角形的香遠亭,池中蓮花開放,花香四溢。有人知道嗎?那池中水,全是淚水啊!」
書冊中更以<夜遊龍珠寺>、<安東的河回面具>和<醬缸文化>等篇章,以見聞的聯想來警惕持戒學佛的修行人,莫要執我自大,應該通於事理及通達法性。以及不應在修行上自欺欺人(戴面具),要以真面目去實踐、實語、實修乃至如實修證。正如在書上所說:「我們不戴『面具』,我們從始至終,都是真佛!」
在閉關的日子裡,盧師尊仍舊不忘度化眾生的誓願力,於書上將修行的「心得」寫出來,這是一種行者修行的方法,蓋因明白了眾生皆有佛性,依這樣的寫作模式可產生共鳴,而引出眾生心中的佛性。並且,盧師尊已不執於「相」,在他而言,「閉關」與「漂泊」是一樣的,在韓國漂泊,是經行,也是閉關,這正是 盧師尊「無為」的教示。書內亦有提到,為何得以真實見諸佛菩薩的事實:「我回答是這樣的:眾生與佛是不二的。是平等大圓法界共有的。只要印證佛性。離念離見聞覺知。即見如來...。我能轉介爾的靈知,當下和廣大無外的佛印證,如同一小火,能化大火,一滴小水,與大海水,性同也。固有廣狹勝劣。清濁各異。昏明有別。但,佛性就是佛性,感應道交而已矣!」
故此,就讓我們隨著 盧師尊一起在異鄉裡「漂泊」,在未來的因緣成熟之時,終會明白書中「異鄉」的真正含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