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三十七道品也叫三十七菩提分法。按照這三十七種修行方法循序漸進,依次修行,就能獲得佛陀所說的菩提之智,證得無上覺悟。
三十七道品分為七類,分別是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。
四念處又名四念住、四念處觀,是防止雜念妄想生起,以得真理的四種法門,它是指用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四種正確的方法,來分別觀察 身、受、心、法」四個處所,也就是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以破除我們執著的「淨、樂、常、我」四個顛倒。
如下表:
四正勤
四正勤,就是非常努力地去實踐四種正確的修行方法。
「已生惡不善法令斷」:已產生的惡行惡念、不善之法,努力的斷滅,使其永不再生。
「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」:還沒有發生的惡行惡念,不善之法,努力防止,絕對不使它們發生。
「未生善法令生」:還沒有發生的善行善念,要努力促動其迅速發生。
「已生善法令住」:已經發生的善行善念,要努力堅持地增長。
四神足
四神足亦稱為「四如意足」,就是指四種可以得到神通的禪定,用這四種定力攝心,能使定慧均等,神力充沛,所願皆得。
欲神足:指想要證得、達成、圓滿、完成的欲望,意欲之力。
勤神足:精進直前,功無間斷,不斷止惡進善力。
心神足:一心正念,念念一心,住于正理,心念之力。
觀神足:心不馳散,真照離妄,心不散亂,觀想佛理之力。
五根
五根,就是五種生起善法的根本,是修行的基礎和根本。五個內在條件,在此基礎上,才能產生和增長一切善法。
信根:就是對佛法僧、對正道善法的堅定信心。
勤根:又叫精進根,「修正法無間無雜也」,修學正道及助道法時,勇猛精進,勤求不息。
念根:心中除了正道及助道法外別無他念。
定根:就是正念不倒不散,穩固持定,「心止於一境,攝心不散也」。
慧根:是對自性和真理的領悟。
五力
五力即五種力量,是修習五根而產生和增長的五種能夠維持修行,獲得解脫的力量。五力是五根所產生的力量,它能維持修行、克服修習障礙、破除一切修行過程中的不利因素。
信力:信力能破一切疑惑、不堅定和邪信、能遮諸煩惱,不為偏小諸疑所動。
進力:也叫精進力,精進力能斷諸惡,能破除修行中可能產生的所有懈怠。
念力:它能堅定正念,破除一切不符合佛法的邪念。
定力:是定根增長所產生的力量,是一種專注之力、穩定之力。
慧力:慧力能依佛法而觀悟四諦的本質和道理,破除三界諸煩惱惑見,而成就佛的智慧,達到無上覺悟的境界。
七覺支
七覺支又叫「七覺分」、「七菩提分」等。指能夠達到佛教所說的徹底覺悟、徹底解脫的七種智慧。
念覺支:就是憶念佛法而不忘失。
擇法覺支:以智慧、以佛法標準對諸法的真偽加以辯別和選擇。
精進覺支:就是以勇猛善心,力行正法,努力辛勤,堅持不懈。
喜覺支:是指由於領悟善法、心念契合佛法大道,而生喜悅之情。
輕安覺支:亦稱「除覺支」,通過不斷的修行,斷除錯誤見解,除去身心的粗重煩惱,從而達到身心的輕利安適。
定覺支:是指通過修行,以專注一心的禪定力獲得智慧。
舍覺支:也叫行舍覺支,以佛法觀點看待世事萬物,離一切所見之相、所念之境、虛妄之法,力行正法。
當心念浮動雜亂時,以「輕安覺支」身口之麤,以「舍覺支」觀智,以「定覺支」入禪;若是心念沉沒懈怠時,則用擇法、精進、喜三覺支振起。念覺支則須時時有,常念定慧,不可廢退。
八正道
八正道又叫「八聖道分」,就是八種通向涅槃解脫的光明大道,它可使眾生苦集煩惱永斷,從迷界的此岸渡到悟界的彼岸。
正思維:又叫正志、正分別、正欲、正覺。就是不貪欲、不瞋恚、不愚癡,遠離邪妄貪欲,作真理智慧的思量分別,是純淨、正當、良善、正義、正確、高尚、空靜而不雜亂、不浮躁、不偏邪的思維。
正語:又叫正言、諦語,就是端正、正直、清淨、善良、合乎道理的言語,是真實語、如實語、不異語、不欺誑語,也就是十善業中的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。
正業:又叫正行、諦行,就是清淨、正當、良善的行為,指舉止正當,梵行高遠,身口意三業清淨,遠離殺生、不與取等一切邪妄,一切舉止循規蹈矩、行為純正向佛、合乎正理,利於「護生」、「慈悲」、「佈施」。
正命:就是正當的生活、正當的生計、正當的職業。
正精進:又叫正勤。就是要努力制止一切惡行,進修一切善行,朝真理的目標勇猛邁進。
正念:又叫諦意,就是清淨的意念,即不生邪念,心不散亂,意不顛倒,意念正道。內容就是四念處,即: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
正定:是指心達到寂滅境界,一心專注,不向外馳散,了了分明、清清楚楚,也就是以正確的禪定集中意志和精神,收攝散亂的身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