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阿含經》: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我佛大沙門,常做如是說」。
「緣起」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,佛陀因證悟「緣起」而成佛。所以佛陀在初轉法輪時,特以「四聖諦」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以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,進而激發眾生「厭苦修道」的決心。
「緣起論」是世界上的一切事務或現象都是緣起的結果,即因緣聚合而生,因緣散失而滅。也就是說宇宙人生一切現象的產生與消失都是條件作用的結果,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處在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之中。
「緣起」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,「緣此故彼起」,任何事物的存在;有與生起,必有原因。「此」與「彼」,泛指因、果二法,表明因果之間的關係」。
《增一阿含經》記載,佛陀因為思維「十二因緣」的真理而開悟證果,而後因為悲憫眾生「不解十二因緣法,流轉生死,無有出期,唯有認識十二因緣法,才能了解生命流轉的實相,進而永除諸暗,離苦得樂。
十二因緣
我們若想了解「生從何來?」,「死往何去?」一定要研究十二因緣法。
一、無明:無明為過去煩惱的總稱,它的體是癡,以迷闇為性,由此無明妄動,眾生輪轉世間,故為生死根本。
二、行:身、口、意之造作行為。
三、識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識。
四、名色:名色為胎相之完成,名是精神,色是物質,即組織有情之要素,胎相初成,六處未圓,故稱名色。
五、六入:亦作「六處」,即六根--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種感覺。
六、觸:六根與外界「六塵」之接觸。
七、受:受為領納,即情緒作用,六根接觸六塵後而生起苦樂感受。
八、愛:由受而來,因苦樂而有所好惡、愛憎。
九、取:因貪愛而有所執取、追求。
十、有:因執取諸境而產生業因。
十一、生:由業而於六道中誕生。
十二、老死:受生之後,又因色身敗壞而衰老、死亡。
「無明」緣 (引起、形成) 「行」,行緣「識」,識緣「名色」,名色緣「六入」,六入緣「觸」,觸緣「受」,受緣「愛」,愛緣「取」,取緣「有」,有緣「生」,生緣「老死」。
所謂「無明」就是不明白「緣起性空」的宇宙生真理;眾生生命流轉的源頭,就是因為最初的一念「無明」,因此在身、口、意上造作種種的「行」為,產生業「識」,隨著業識投胎而有了「名色」;藉由母親懷胎,「名」(精神作用) 和「色」(物質體) 結合,就長出了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等六根,稱為「六入」。
一但「六入」成形,透過六根 (六入) 接「觸」外境,對世間的各種苦樂,有了感「受」,就會升起「愛」染欲望,進而有了執「取」的行動,例如,我喜歡的,我就要得到,我不喜歡的,我就會排斥,於是又造作出很多的業,成為未來的因;有了業因,又會招感果報,於是再度「有」了下一期生命的「生老病死」,這樣的生死重複不斷的輪轉。
生命從哪裡來?
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大課題,生從何來,死往何去?生死的由來,佛教說為「十二緣起」。也就是說,有情眾生由於一念「無明」因而造作各種「行」為,因此產生業「識」,隨著業識投胎而有「名色」,繼而「六入」成形,藉著六入接「觸」外境而產生「受」,而後升起「愛」染慾望,進而有了執「取」的行動,結果造下業「有」,「生」命的個體就此形成;有了「生」,終將難免「老死」,「死」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。於是就在「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」的循環之下,有情眾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轉不已,構成有情生死的十二個條件互為因緣,因此稱為「十二因緣」。
出離「十二因緣」的生死流轉
十二因緣顯示的是有情生命流轉的因果關係,當中「無明」和「行」是過去的因,依此二因而生出「識」、「名色」、「六入」、「觸」、「受」等現世的果,再由現世的「愛」、「取」、「有」,再次種下來世「生」,「老死」的果,由此產生三世之間「惑、業、苦」的因果輪迴關係稱為「三世二重因果」。佛陀證得宇宙人生真理後,最後他正覺宣言:「流轉的相是生,無明的迷惑是生的根源,眾生如果想要不死,唯有不生,唯有斷除無明。」若欲脫離三世輪迴,只有明泯滅生死根本的「無明煩惱」,唯有「無明滅則行滅,行滅則識滅,識滅則名色滅,名色滅則六入滅,六入滅則觸滅,觸滅則受滅,受滅則愛滅,愛滅則取滅,取滅則有滅,有滅則生滅,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。」如此才能究竟解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