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真佛密法
第五章 真佛密法的實修與應用
第一節 真佛弟子的每日功課
前言
● 真佛密法規定一日一修。
● 在家眾一日一修 ; 出家眾一日四修;清晨起來一修,中午一修,日落一修,臨睡一修,就是四壇法。
何謂修行
● 真佛宗蓮生活佛把真佛密法精簡,變成一咒,一本尊,一法。現代的密教在家眾生活節奏較繁忙,所以蓮生活佛提倡一日一修。
● 蓮生活佛曾開示:密教的修行,是借重「法」。
● 真佛密法是一種對治的方法,用正念對治妄念。
●「修行」和「修法」是不一樣的。
●「修行」是「修正自己的行為」,合乎自然宇宙的心,這是「修行」。
●「修法」就是修持密教的種種儀軌,使行者自己的身口意清淨,並使自己合乎於宇宙清淨圓滿的心。故此,「修行」和「修法」是要兩者一起,不可偏廢。
每天要做七清淨:是每一個密教的行者,或修行人,每天要做的七件事情。
(一) 懺悔:
● 是每天必須要懺悔。
● 懺悔從過去到現在的一切所行。
● 每天懺悔是提醒自己,什麼可以做和什麼不能做。
● 方得始終,初心易得,始終難守。
(二) 隨喜:
● 看見別人做善事、做法會、做功德的時候,行者要隨喜。
● 自己做,看人家做,大家一起做,少數人做,多數人做,通通要去隨喜、行善。
(三) 迴向:
● 每天都要迴向懺悔及隨喜功德,收歸於一就是迴向。
● 迴向給本尊,任何大小的福田,一律迴向:往生到本尊的地方。
(四) 定心:
● 守住行者的心不放逸,要做禪定的功夫,把心定下來,進入本尊的三摩地。
(五) 供養和禮拜:
● 每天要供養三寶(佛、法、僧),要禮拜,拜佛、拜法、拜僧。
(六) 說法:
● 要和沒有信仰的人說法,對有信仰的人更要進一步的說法。
● 向初機者說法,度人來皈依佛,再說更深的法,使初機者進入三士道。
「下士道」是指脫離三惡趣、升入天善趣的法門 ,具有人天乘屬性。
「中士道」是指解脫輪迴、斷煩惱、證涅槃的法門,具有聲聞、緣覺屬性。
「上士道」是指發菩提心、修菩薩行、證菩提果的法門,具有大乘屬性。
● 說法度眾生是每一個出家人,和所有密教行者要做的。
(七) 每天修法:
● 要好好深入禪定,做修行的儀軌。
三時憶念上師三寶
● 在密教要一日三時憶念上師三寶。
● 出家的弟子,要一日一天裡面修四壇法,保持「意持不忘」,保持能憶念上師三寶,就是在日常生活中,不會忘掉正念。
● 在家眾的三時憶念,就是一日一修,平時生活要保持身心清淨。便時時有佛菩薩、護法金剛在行者的頭頂上方,或者跟你在一起。時時憶念,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可以時時保持清淨正念。
小結
● 真佛宗行者修行應依真佛密法儀軌次第實修,修行最重要的是有恆心,不可越級而修。
● 每天抽時間,慢慢進入狀況,一直達到跟虛空中的佛菩薩、本尊能夠合一的境界。
● 不是從早到晚什麼事都不做只是修法,要看自己生活的環境,用一點的時間來持咒、觀想、入定。

明代大臣張瀚在他致仕後的回憶筆記《松窗夢語》中,記載了這樣一段經歷:張瀚初入仕途時,在都察院任職。
第一次去拜見左都御史王廷相,王便給他講了昨天看到的一件事。原來,昨天剛下過雨,王廷相要坐轎進城,碰巧前面那個轎夫穿著雙新鞋。開始時,轎夫小心翼翼揀著乾淨路走,唯恐弄髒了新鞋。可是進城後,泥濘漸多起來,轎夫一個不小心,踩進泥坑把鞋弄髒了。於是,轎夫便不再顧惜,任由鞋子踩水沾泥。
王廷相最後感慨道:「居身之道亦猶是耳。倘一失足,將無所不至矣。」這件事讓張瀚「終身不敢忘」,使他在四十多年仕途中牢牢守護初心,終成一代賢臣。
日本有一位將軍,一生為國家奉獻,出戰沙場,年老退休之後,喜歡收集古董。
有一天,他來到古董室,拿起一隻他最喜愛的一個宋朝青花????瓶,想到這是稀世的珍寶,竟能為自己所擁有,不禁得意地仰天大笑起來。不意一不小心,磁瓶脫手而落。好在他還算眼明手快,一把又接住了。可是在這瞬間,已是冷汗全身,魂飛魄散。等回神過來,他開始有了嚴肅的反省。
他想到了,這輩子轉戰沙場,出生入死,卻從未有如今天這樣恐懼。古董固然帶來很多歡喜,卻也帶來許多不安苦惱。怕古董被打破,不准妻兒友朋進入觀賞,夜間怕小偷侵入。原來古董帶給的苦惱竟多於快樂啊!
為了這些古董,自己的尊嚴人格已然不存!他終於明白了,拎起剛剛差點掉破的磁瓶,往地上一摔,波的一聲,心中的執著全部打碎。從此一切隨緣,體認到了事物無常,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永恆不變的,也因此而可夜夜安眠無憂。